氣象蛙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9-08-12 23:55

前些天颱風豪雨肆虐,好多地方都慘遭土石流掩埋,讓人怵目驚心。
翻開報紙,都是令人心痛的災情,但在8月12日聯合報A4版面,居然出現「聽到蛙鳴才敢闔眼睡」的標題,立刻引起我的注意。
原來災區高雄縣那瑪夏鄉民族村的耆老表示,只要聽到蛙叫,當晚不會有洪水與土石流,因此災民夜夜期待蛙鳴,聽到蛙鳴才敢闔眼睡。
這讓我想到「中國樹蟾」氣象蛙,我的研究生魏香瑜研究中國樹蟾發現,中國樹蟾在下雨前會鳴叫,但若是颱風豪雨,牠們反而不會鳴叫,直到颱風過後,才會鳴叫。
我們長期研究太魯閣砂卡礑溪生態發現,棲息在溪流的蛙類,例如斯文豪氏赤蛙,下雨過後,也是往陸地遷徙,不會逗留在溪流。
原住民傳說,下雨後,若見到蟾蜍、螃蟹往陸地爬,就表示會有洪水爆發,千萬不要下溪流。
蛙類真的是很好的氣象預報員。
災民也表示:「從來沒覺得青蛙的叫聲那麼可愛」
原來要瞭解才懂得珍惜。
這則新聞也鼓舞我要更堅持的用各種方式宣導蛙類知識,讓更多人瞭解蛙類的生態。
保育蛙類,也是保育人類。
這責任很重大耶!
台北樹蛙呱呱呱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9-01-11 13:56
腹斑蛙又叫了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11-23 19:55
時序入秋之後,逃逸到校園生態池的腹斑蛙也停止鳴叫,
本以為牠已經找好休息的角落,養精蓄銳明年再見。
沒想到,在上星期鋒面過後,牠居然又叫了,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難道牠感覺今年將是暖冬,不準備休息了嗎?

美崙校區地圖http://www.everytrail.com/view_picture.php?picture_id=185783
李鵬翔攝
本以為牠已經找好休息的角落,養精蓄銳明年再見。
沒想到,在上星期鋒面過後,牠居然又叫了,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難道牠感覺今年將是暖冬,不準備休息了嗎?

美崙校區地圖http://www.everytrail.com/view_picture.php?picture_id=185783
李鵬翔攝
2008 宜蘭九股山賞蛙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10-19 23:50

10月18日感謝宜蘭志工neo夫妻帶我們到他的樣區賞蛙,收穫豐富!
在九股山福德坑溪,我們總共紀錄到10種蛙類,包括褐樹蛙、面天樹蛙、艾氏樹蛙、白頷樹蛙、翡翠樹蛙、斯文豪氏赤蛙、古氏赤蛙、拉都希氏赤蛙、腹斑蛙及貢德氏赤蛙。
我很驚訝居然在湍流的溪畔看到貢德氏赤蛙,經neo說明才知道,原本貢德氏赤蛙住在溪流旁的濃密雜木裡,但辛樂克颱風造成溪流改道,雜木林不但變成開闊,也出現河道,所以貢德氏赤蛙的家變成溪流了!
附近居民在溪畔種菜,因此有不少蓄水的桶子,提供白頷樹蛙、翡翠樹蛙、拉都希氏赤蛙最好的繁殖地點。

福德坑溪旁的產業道路積水成為古氏赤蛙的樂園,有一隻古氏赤蛙自以為躲得很好,你找到了嗎?
志工夥伴真的很有心,蛙蛙世界有你們真好!
歡迎志工夥伴主動邀我一起賞蛙喔!
父子蟾?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10-12 19:41

偶爾看到電視政論節目出現「父子蟾」字幕,吸引我的注意力,原來名嘴及主持人在討論陳水扁如何保護他的兒子陳致中,把他們的關係形容為父子蟾,也就是爸爸用背著兒子的方式保護他。
這讓我想到二十幾年前,當時台灣恐怕沒有多少人瞭解蛙類世界,記得有次在木柵山區做調查,路上看到一對交配的蟾蜍,恰巧有位小朋友路過,好奇走過來看我們在做什麼,看到這一幕,小朋友馬上興奮的說:「媽媽在背小孩!」
我想一般有常識的蛙友們,應該都知道這是交配,不是保護。
但沒想到,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居然看到電視名嘴及政論節目主持人還像小朋友般,將交配的蟾蜍當成的爸爸背小孩,還認真的討論呢!
名嘴的話千萬不要隨便相信喔!
標籤: 青蛙收藏
阿美族的青蛙故事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10-09 17:42
10月8日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到豐南社區辦理「環境教育典範教學」,
主題是「社區與小學夥伴關係」,因此安排社區解說員帶領到石厝溝探源,瞭解造就豐南米鄉的灌溉系統。
很幸運的我們由豐南社區才子莫言導覽解說,他也是一位歌手,應大家要求唱了一條歌「青蛙的項鍊」。
歌名很浪漫,但故事對青蛙而言,非常悲情。
話說很早很早以前,部落有一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當然有美女當然有眾多帥哥追求,這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於是開出一個條件:「能送他一份最稀有禮物的男士,就是她未來的丈夫」。
其中一位聰明的帥哥向部落長者請益,得知背面有三條金線、發出螢光的青蛙,是最稀有的動物。
(我推測是金線蛙)

於是這位帥哥將部落所有有三條金線的青蛙都抓起來,將眼珠挖下來,串成一條項鍊,送給美麗的阿美族姑娘。
(聽到這裡,我渾身起雞皮疙瘩,浪漫的愛情故事怎麼變成兇殺案了呢?)
阿美族姑娘很滿意,但她的父母親不同意。
於是帥哥將青蛙屍體煮成湯,恭請美麗阿美族姑娘的雙親品嚐,沒想到喝完湯後,姑娘雙親的皮膚病馬上好了,讓他們非常開心,答應讓帥哥「入贅」阿美族姑娘家。(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
聽完這故事,我才知道為何金線蛙會被列入保育類:「原來是阿美族帥哥惹的禍」。
主題是「社區與小學夥伴關係」,因此安排社區解說員帶領到石厝溝探源,瞭解造就豐南米鄉的灌溉系統。
很幸運的我們由豐南社區才子莫言導覽解說,他也是一位歌手,應大家要求唱了一條歌「青蛙的項鍊」。
歌名很浪漫,但故事對青蛙而言,非常悲情。
話說很早很早以前,部落有一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當然有美女當然有眾多帥哥追求,這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於是開出一個條件:「能送他一份最稀有禮物的男士,就是她未來的丈夫」。
其中一位聰明的帥哥向部落長者請益,得知背面有三條金線、發出螢光的青蛙,是最稀有的動物。
(我推測是金線蛙)

於是這位帥哥將部落所有有三條金線的青蛙都抓起來,將眼珠挖下來,串成一條項鍊,送給美麗的阿美族姑娘。
(聽到這裡,我渾身起雞皮疙瘩,浪漫的愛情故事怎麼變成兇殺案了呢?)
阿美族姑娘很滿意,但她的父母親不同意。
於是帥哥將青蛙屍體煮成湯,恭請美麗阿美族姑娘的雙親品嚐,沒想到喝完湯後,姑娘雙親的皮膚病馬上好了,讓他們非常開心,答應讓帥哥「入贅」阿美族姑娘家。(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
聽完這故事,我才知道為何金線蛙會被列入保育類:「原來是阿美族帥哥惹的禍」。
貢德氏赤蛙開始鳴叫了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04-02 22:07
2008年新版保育類蛙類簡介
作者:青蛙公主 日期:2008-02-20 15:11
2008年保育類蛙類簡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楊懿如
一、背景說明
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豎琴蛙及台北赤蛙等4種列為第Ⅱ級保育類,翡翠樹蛙、台北樹蛙及金線蛙等三種列為第Ⅲ級保育類。新增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豎琴蛙及金線蛙等4種,因面臨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獵捕壓力等問題,列為保育類。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莫氏樹蛙及褐樹蛙等7種原為保育類,因目前族群量穩定,因此降級為一般類,但仍列為觀察名單,應持續追蹤其分佈及族群發展情況。
二、各種保育類蛙類生態習性
(一)諸羅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諸羅樹蛙、雨怪、雨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arvalis, Lue, Lai and Chen, 1995
3. 英名:Farmland tree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4到8公分,趾端有吸盤,眼睛虹膜草綠色。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沒有任何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
6. 生態習性:三月到十月是牠們的繁殖期,但高峰期出現在七月及八月。特別喜歡在雨夜或大雨過後的夜晚鳴叫,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雄蛙經常聚集一起出現,但分開停棲在遮蔽良好的植物體上鳴叫,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在二、三公尺高的地方。雄蛙鳴叫吸引雌蛙配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水邊落葉底下產大小如拳頭一般的白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分布在嘉義、雲林、台南等地,喜歡在農耕地活動,經常在竹林、芒草叢或果園發現牠們的蹤跡。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棲地破壞、獵捕販售。
(二)橙腹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橙腹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aurantiventris Lue, Lai and Chen, 1994
3. 英名:Orange belly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樹蛙,體長約5至8公分,因腹部呈橘紅色而得名。趾端吸盤橘紅色,眼睛虹膜黃色。背部墨綠色,有些個體有一些小白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
6. 生態習性: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小聲不連續的「呱」。產白色泡沫型卵塊於樹洞中或樹林底層的靜水域;蝌蚪大型黑色,眼睛位於頭部上方,屬於底棲型。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中,棲息在高大喬木上,生性隱密,不容易發現其蹤跡。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
(三)豎琴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豎琴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okinavana Boettger, 1895
3. 英名:Ryukyu Brown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anidae
5. 形態特徵:中型肥碩,體長約4至5公分。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
6. 生態習性: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雄蛙會在水邊挖洞,洞中有積水,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卵成團產在洞中。
7. 棲地分布:豎琴蛙分佈於日本琉球群島及台灣,棲息於平原及低海拔山區,台灣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其蹤跡,數量非常稀少。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可能遭受破壞。
(四)台北赤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台北赤蛙、台北纖蛙、神蛙、雷公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taipehensis VanDenburgh, 1909
3. 英名:Taipei grass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anidae
5. 形態特徵: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5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
6. 生態習性: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無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
7. 棲地分布:台北赤蛙命名標本採集自台北,但分佈範圍除了台灣之外,還包括印度東部、尼泊爾、越南,以及中國南方。在台灣,台北赤蛙零散分佈在北部及南部低海拔茶園、山坡地以及平地草澤。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農藥污染。
(五)翡翠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翡翠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prasinatus Mou, Rish, and Leu, 1983
3. 英名:Emerald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5至8公分,趾端有吸盤。頭部眼鼻線及顳褶金黃色,身體背面是鮮豔的翠綠色,在背腹相接處有一條不太清晰明顯的白色皮褶,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黑斑。
6. 生態習性:牠們幾乎整年都會鳴叫繁殖,但以九月到十一月秋天及四月春天最為活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通常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阿、呱-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並在樹上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適當地點產淺粉紅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宜蘭及桃園的低海拔山區,經常在果園或菜園裡發現牠們的蹤跡。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棲地破壞、族群量少、獵捕販售壓力。
(六)台北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台北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and Wang, 1978
3. 英名:Taipei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小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4到6公分,趾端有吸盤。眼睛虹膜黃色,腹面白色或黃色,大腿內側有些細小的深褐色斑點。
6. 生態習性:牠們的繁殖期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平常居住在樹上或樹林底層,繁殖時期雄蛙才會遷移到樹林附近的靜水域,並在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長而低沉緩慢的「呱──呱──」。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進入洞中交配產卵,產白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
8. 面臨問題:棲地破壞、獵捕販售壓力。
(七)金線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 :金線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plancyi Lataste, 1880
3. 英名:Green pond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n, Ran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蛙類,體長約5至10公分,身體肥碩。體側綠色,兩側背側褶白色或淺綠色,中央有一條淺綠色背中線。
6. 生態習性:在春天及夏天繁殖,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飄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筍田。雄蛙沒有鳴囊,叫聲是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生性隱密機警,常常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馬上跳入水中。
7. 棲地分布:金線蛙分布於中國東部、台灣及韓國,台灣主要分佈於一千公尺以下的開墾地草澤環境。
8. 面臨問題:棲地破壞、農藥污染、獵捕壓力、族群量減少中。
一、背景說明
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豎琴蛙及台北赤蛙等4種列為第Ⅱ級保育類,翡翠樹蛙、台北樹蛙及金線蛙等三種列為第Ⅲ級保育類。新增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豎琴蛙及金線蛙等4種,因面臨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獵捕壓力等問題,列為保育類。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虎皮蛙、貢德氏赤蛙、莫氏樹蛙及褐樹蛙等7種原為保育類,因目前族群量穩定,因此降級為一般類,但仍列為觀察名單,應持續追蹤其分佈及族群發展情況。
二、各種保育類蛙類生態習性
(一)諸羅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諸羅樹蛙、雨怪、雨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arvalis, Lue, Lai and Chen, 1995
3. 英名:Farmland tree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4到8公分,趾端有吸盤,眼睛虹膜草綠色。背部顏色為淺黃綠色,腹部白色沒有任何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
6. 生態習性:三月到十月是牠們的繁殖期,但高峰期出現在七月及八月。特別喜歡在雨夜或大雨過後的夜晚鳴叫,雄蛙具有單一鳴囊,鳴囊略帶黃色。雄蛙經常聚集一起出現,但分開停棲在遮蔽良好的植物體上鳴叫,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在二、三公尺高的地方。雄蛙鳴叫吸引雌蛙配對之後,雌蛙會帶著雄蛙到水邊落葉底下產大小如拳頭一般的白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分布在嘉義、雲林、台南等地,喜歡在農耕地活動,經常在竹林、芒草叢或果園發現牠們的蹤跡。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棲地破壞、獵捕販售。
(二)橙腹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橙腹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aurantiventris Lue, Lai and Chen, 1994
3. 英名:Orange belly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樹蛙,體長約5至8公分,因腹部呈橘紅色而得名。趾端吸盤橘紅色,眼睛虹膜黃色。背部墨綠色,有些個體有一些小白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白色皮褶。
6. 生態習性:繁殖期以春夏兩季為主,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小聲不連續的「呱」。產白色泡沫型卵塊於樹洞中或樹林底層的靜水域;蝌蚪大型黑色,眼睛位於頭部上方,屬於底棲型。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闊葉林中,棲息在高大喬木上,生性隱密,不容易發現其蹤跡。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
(三)豎琴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豎琴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okinavana Boettger, 1895
3. 英名:Ryukyu Brown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anidae
5. 形態特徵:中型肥碩,體長約4至5公分。鼓膜周圍有黑色菱形斑。背部是灰褐色或深褐色,有一條明顯淺色細長的背中線直達吻端,體側有一對淺色細長的背側褶。
6. 生態習性:繁殖期是四月到八月。豎琴蛙雄蛙通常各自分散在水池旁的植物根部鳴叫,叫聲類似撥弄琴弦的聲音「登、登、登、登」,細膩悠揚。雄蛙會在水邊挖洞,洞中有積水,雄蛙就窩在洞中鳴叫,吸引雌蛙入內交配產卵,卵成團產在洞中。
7. 棲地分布:豎琴蛙分佈於日本琉球群島及台灣,棲息於平原及低海拔山區,台灣目前僅在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一帶及宜蘭發現其蹤跡,數量非常稀少。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可能遭受破壞。
(四)台北赤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台北赤蛙、台北纖蛙、神蛙、雷公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taipehensis VanDenburgh, 1909
3. 英名:Taipei grass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 Ranidae
5. 形態特徵: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5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
6. 生態習性: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無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
7. 棲地分布:台北赤蛙命名標本採集自台北,但分佈範圍除了台灣之外,還包括印度東部、尼泊爾、越南,以及中國南方。在台灣,台北赤蛙零散分佈在北部及南部低海拔茶園、山坡地以及平地草澤。
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族群量少、棲地破壞、農藥污染。
(五)翡翠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翡翠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prasinatus Mou, Rish, and Leu, 1983
3. 英名:Emerald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5至8公分,趾端有吸盤。頭部眼鼻線及顳褶金黃色,身體背面是鮮豔的翠綠色,在背腹相接處有一條不太清晰明顯的白色皮褶,腹部、腹側及股部常有大型黑斑。
6. 生態習性:牠們幾乎整年都會鳴叫繁殖,但以九月到十一月秋天及四月春天最為活躍。雄蛙有單一外鳴囊,通常在水邊的植物體上鳴叫,叫聲是短促的「呱-阿、呱-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並在樹上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適當地點產淺粉紅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布於北部南北勢溪流域,宜蘭及桃園的低海拔山區,經常在果園或菜園裡發現牠們的蹤跡。8. 面臨問題:分佈侷限、棲地破壞、族群量少、獵捕販售壓力。
(六)台北樹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台北樹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and Wang, 1978
3. 英名:Taipei treefrog
4. 分類(目、科) :Anura, Rhacophoridae
5. 形態特徵:中小型的綠色樹蛙,體長約4到6公分,趾端有吸盤。眼睛虹膜黃色,腹面白色或黃色,大腿內側有些細小的深褐色斑點。
6. 生態習性:牠們的繁殖期從十月到次年三月,平常居住在樹上或樹林底層,繁殖時期雄蛙才會遷移到樹林附近的靜水域,並在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長而低沉緩慢的「呱──呱──」。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進入洞中交配產卵,產白色泡沫型卵塊。
7. 棲地分布:台灣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台灣中部以北的中低海拔山區及平地。
8. 面臨問題:棲地破壞、獵捕販售壓力。
(七)金線蛙

李鵬翔攝
1. 中名(含俗名) :金線蛙
2. 學名(含命名者名): Rana plancyi Lataste, 1880
3. 英名:Green pond frog
4. 分類(目、科):Anuran, Ranidae
5. 形態特徵:中大型的蛙類,體長約5至10公分,身體肥碩。體側綠色,兩側背側褶白色或淺綠色,中央有一條淺綠色背中線。
6. 生態習性:在春天及夏天繁殖,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地,例如飄著浮萍的稻田、芋田或者茭白筍田。雄蛙沒有鳴囊,叫聲是短促的一聲「啾」,不容易聽到。生性隱密機警,常常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馬上跳入水中。
7. 棲地分布:金線蛙分布於中國東部、台灣及韓國,台灣主要分佈於一千公尺以下的開墾地草澤環境。
8. 面臨問題:棲地破壞、農藥污染、獵捕壓力、族群量減少中。